散文
烏魯木齊訊(通訊員 王斌花)站在昌吉北外環(huán)項目近完工的路段上,腳下是延展向遠方的黑油油柏油路,觸感平坦得能接住風(fēng)掠過的痕跡。指尖輕觸路面,還能隱約感知到瀝青未散盡的余溫,那是無數(shù)個日夜“火熱施工”留下的印記。
恍惚間,耳畔似又響起機械的轟隆聲,壓路機沉重的履帶碾過地面,每一次震顫都像是為道路“夯實根基”;攤鋪機緩緩前行,將滾燙的瀝青均勻鋪開,蒸騰的熱氣里混著建設(shè)者們的汗水味;工程車往來穿梭,車燈在黎明或暮色里連成流動的光帶,照亮了工人們彎腰測量、俯身修補的身影。那時的工地,沒有晝夜之分,只有“大干快上”的決心:有人頂著烈日核對圖紙,汗水浸透了工裝也顧不上擦;有人踩著星光檢查設(shè)備,手電筒的光束在機械間來回游走;就連歇腳時的閑聊,話題也離不開“今天進度能不能再快一點”“路面平整度要再提個標準”。
如今,喧囂褪去,一條平順開闊的道路靜靜舒展。那些曾交織的機械聲、吆喝聲,那些曾沾滿塵土的安全帽、磨破邊角的手套,都成了藏在記憶里的“勛章”。心中那一縷情愫,是對“從無到有”的感慨,是對所有建設(shè)者付出的敬意,更是對這條道路即將承載的車流、見證的城市發(fā)展的期許。它像一粒種子,落在這方土地上,生根的是奮斗的痕跡,發(fā)芽的是對未來的憧憬。
為您推薦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