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曉言:從鐵道兵到工地詞人的生命之歌
文/林赤喜
“鋼軌延伸的方向,藏著我半生的詩行。”提起筆端那些帶著泥土與鋼花氣息的詞句,杜曉言總忍不住想起當年身披戎裝、扎根鐵路建設工地的日子。從鐵道兵后勤倉庫,到穿梭工地的建設者,再到筆尖生暖的“工地詞人”,他把四十年的歲月,都融進了對勞動的禮贊、對生活的熱愛里。那些沾滿汗水的故事、浸潤煙火的日常,在他筆下化作一首首質(zhì)樸的歌,既藏著鐵道兵的堅韌,也寫盡了普通人的滾燙人生。
一、苦難淬煉的文學火種
1962年12月,杜曉言降生在山東鄆城的貧寒村莊。家中姊妹眾多,貧困的生活讓他從小便飽嘗饑寒 。七歲入學時,他總把作業(yè)本正反兩面寫滿,用草紙訂成的算術本上,稚嫩的數(shù)字里藏著對知識的渴望。然而命運的枷鎖在十三歲那年驟然收緊——因家境貧寒,他不得不輟學務農(nóng),每日與鋤頭為伴,卻總在勞作間隙偷讀從廢品堆淘來的舊書。
街坊鄰居見他瘦骨嶙峋,又活的硬實,卻總捧著書本,便給他起了個"鐵三"的諢號 。這個倔強的少年在割草放羊時構思詩句,在麥場垛草時默背課文,用鐮刀在地皮上刻下對生活的感悟。17歲那年,他隨敞篷車遠赴天津打工,千里寒風中凍成"冰塊"的身軀里,文學的火種卻愈發(fā)熾熱 。
二、軍旅熔爐的淬火重生
1981年10月,杜曉言走進鐵道兵部隊,開啟了人生命運的征程。在高強度的軍事訓練中,他因兒時受凍落下的病根突發(fā)疾病,是軍醫(yī)的針灸讓他重獲新生 。這次生死考驗讓他意識到:"生命短暫,唯有文字能留下痕跡。"從此,他在施工間隙用報紙邊角料寫日記,在營房的路燈下抄寫《唐詩三百首》,將鋼軌的鏗鏘化作詩句的韻律。
鐵道兵生涯鍛造了他的鋼鐵意志。在金溫鐵路的機車運輸中,他與工友們駕駛蒸汽機車,往返于新鋪軌的路線上,繁忙勞累,卻在休息時掏出皺巴巴的筆記本,寫下"鋼軌蜿蜒向天涯,血汗?jié)查_幸?;?quot;的詩句。這段經(jīng)歷后來化作《鐵道兵的故事》等作品,將筑路大軍的豪邁與艱辛永遠定格。
三、詞壇崛起的破繭之路
1986年,杜曉言開始專注歌詞創(chuàng)作。這個僅有七年學歷的"半文盲",憑借驚人的毅力啃完《現(xiàn)代漢語詞典》《詩詞格律》等大部頭,用字典當拐杖在文學之路上蹣跚前行。他的處女作《筑路的婚禮》在《詞刊》發(fā)表時,編輯驚訝于字里行間的真摯:"工地上長出的文字,帶著塵土和汗水的鮮活。"
創(chuàng)作高峰期,他白天在工地采訪,夜晚伏在硬板床寫作。為寫《西雙版納的歌謠》,他自費前往云南采風,與傣族老人學唱民謠,在竹樓里記錄下"月光下的鳳尾竹,搖曳著姑娘的心事"的靈感。這首作品后來被改編為葫蘆絲名曲,成為民族音樂的經(jīng)典。
四、時代強音的深情譜寫
杜曉言的歌詞始終緊扣時代脈搏。2023年榮獲全國群星電視文藝晚會金獎的《祖國,我為你自豪》,創(chuàng)作靈感源于他在重慶軌道交通工地的見聞。當看到農(nóng)民工兄弟用布滿老繭的手撫摸嶄新的軌道時,他熱淚盈眶:"這就是中國力量!"。歌詞中"高鐵飛馳穿云海,蛟龍?zhí)胶F粕n穹"的豪邁,正是新時代奮斗者的真實寫照。
他的作品兼具家國情懷與人文關懷。《爸爸是太陽,媽媽是月亮》被全國幼兒園推廣,用童真的語言詮釋親情;《退休生活真的很酷》則為銀發(fā)族代言,傳遞積極向上的生活態(tài)度。這些作品如同多棱鏡,折射出社會變遷中的溫暖與力量。
五、桑榆未晚的創(chuàng)作新篇
2023年退休后,杜曉言本可安享晚年,卻選擇繼續(xù)駐守重慶軌道交通15號線工地。在鋼筋水泥的叢林里,他用手機記錄下建設者的故事:焊工飛濺的火花、測量員專注的眼神、安全員沙啞的叮囑,都化作《工地晨曲》《鋼軌上的月光》等新作。他說:"只要還有建設者在奮斗,我的筆就不會停下。"
如今,這位花甲之年老人依然保持著清晨五點起床寫作的習慣。案頭擺放著泛黃的《鐵道兵志在四方》歌詞集,與新出版的《選擇美好》相映成趣。從田埂到軍營,從工地到文壇,杜曉言用一生詮釋了:真正的藝術,永遠生長在生活的沃土上,流淌著時代的熱血,回響著人民的心聲。
為您推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