蒙西高原夏日的暴雨驟然而至,天空濃云如墨,雨水如注般傾盆潑灑。
7月24日8時許,中鐵一局集團新運公司準格爾鐵路公司管內(nèi)三道渠站,天空被厚重的鉛灰色云層死死壓住。不大一會兒,密集的雨點瞬時砸落在鋼軌、道砟和一座座信號燈上,瞬間濺起一片迷蒙的白霧。行車室內(nèi),電話鈴聲、對講機呼叫聲、鍵盤敲擊聲交織成一張無形的巨網(wǎng),空氣里彌漫著電流的焦灼與緊張的氣息。一場關(guān)乎西煤東運的能源保衛(wèi)戰(zhàn),悄然在滂沱大雨中打響。
煤臺裝車塔前,調(diào)車員劉江早已渾身濕透,工服緊貼身體,雨水順著帽檐不斷往下流淌。他瞇起眼睛,努力辨識著前方信號燈微弱的顏色變化,雨水沖刷著他的臉龐,模糊了視線。
他每一步都踏得異常堅實,濕滑的鋼軌旁,他穩(wěn)步向前,雨水浸透的鞋子發(fā)出沉重聲響。他緊握對講機,聲音穿透密集雨幕的嘈雜,簡短有力:“牽出,牽出!注意前方道岔開通位置”。那嘶啞的聲線,在風雨喧囂中猶如一根緊繃的弦,維系著鋼鐵“巨獸”的每一次精準位移。

與此同時,車站行車室內(nèi)空氣凝重,行車階段計劃不時在刷新當中。值班員黃正南眉頭緊鎖,他目光緊鎖著不斷更新的列車運行信息。窗外雨聲如瀑,室內(nèi)鍵盤敲擊聲卻密集如鼓點。他聲調(diào)沉穩(wěn),清晰復誦著每一道調(diào)度指令,字字如釘,容不得一絲模糊與閃失:“降雨量達到限速警戒值,自接令時起至另有命令時止,三道渠站至納林川站間上、下行線限速45km/h。”
當外部環(huán)境越是混亂,這方寸之地里便越需要程序與規(guī)章的磐石之力,確保指令如箭離弦,穿透風雨,穩(wěn)穩(wěn)送達每一處“神經(jīng)末梢”。

雨勢絲毫未減,此時年輕站務員李釗的額頭上滲出了細密的汗珠,混合著室內(nèi)凝重的空氣。他眼睛緊盯控制臺,手指在鍵盤上快速而謹慎地躍動,每一次操作都伴隨著清晰而短促的確認口令。
小站東端無聯(lián)鎖條件的岔區(qū)處 ,扳道員杜少杰裹著厚重的雨衣,下身已被雨水浸透,沉甸甸地貼在身上。他直立在風雨中,如同一個移動的坐標點。雨點密集敲打他的雨帽,順著帽檐淌下,他堅持將信號旗高高舉起,以最標準的姿勢迎送進站的列車。
暴雨中的鐵路網(wǎng),猶如龐大機體的血脈,艱難運行。車務專業(yè)早早啟動防洪預案,各部門協(xié)作如精密的齒輪咬合:工務人員冒雨巡查線路,電務人員緊急處理設備異常,后勤保障將熱騰騰的姜湯送到一線崗位……無數(shù)崗位的堅守者,如同大動脈中沉默奔涌的血流,共同維持著風雨中煤運生命線的搏動不息。他們各自是微弱燈火,卻以血肉之軀與專業(yè)意志為柴薪,在狂風暴雨中共同燃起一條守護通途的長明燈火。
“脊梁”二字,原是無數(shù)無名筋骨于風雨中撐起的生命弧度,但在此刻,卻更是無聲撐起了西煤東運的浩蕩通途。(譚帥)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