散文
文/鄭婷
年記憶里,父親的出車總裹著晨霧。天剛蒙蒙亮,我扒著冰涼的窗欞望出去,他正繞著油罐車檢查輪胎,明黃色工裝的衣角在風里翻飛,像一面小小的旗。父親曾是軍人,退伍后成了石油運輸隊司機,方向盤從軍用卡車換到油罐車,三十年過去,指節(jié)老繭厚了,繞車三圈的嚴謹卻半分沒減。
母親總端著裹厚棉布的保溫杯追出來,杯壁凝著細水珠。“泡了枸杞,戈壁灘上風刀子利,別忘喝。”父親接過杯子時,粗糙指腹輕擦母親鬢角碎發(fā),只低聲說“照顧好老人孩子”,便利落地跳上車。引擎轟鳴里,車輪卷起的塵土迷了眼,母親站在原地,目光追著油罐車的影子,直到那抹黃融進晨霧。
父親的路在茫茫戈壁,運送石油的日子漫長,回家次數(shù)屈指可數(shù)。我記不清多少黃昏,母親對著日歷畫圈,紅圈是父親歸期,畫得格外重;藍圈是給爺爺奶奶送藥的時間,旁注“風濕貼、降壓藥”。奶奶有老風濕,陰雨天腿疼皺眉,母親早晚燒熱水敷腿,力道不輕不重;夜里還得摸黑查看爺爺?shù)慕祲核幨欠駢蛴?。有次我半夜醒了,見煤油燈光從門縫漏出,母親坐在燈旁縫補父親磨破的帆布手套,針腳密得像戈壁灘的沙棘叢,每一針都扎得實實的。
父親難得回家,總從帆布包掏出稀罕物。一串麻繩串起的戈壁玉,是他休息時撿的,透著戈壁粗糲;幾張裹油布的馕餅,是哈薩克族牧民所贈,掰開滿是芝麻香;還有一紙箱小白杏,他知道我愛吃,路過杏園再繞遠路也要買。他從不說路上的苦,沙塵暴來時,車燈照出一片黃,只能原地等;寒冬油管凍住,得抱噴燈一點一點烤,手凍紅也不停。這些事母親從運輸隊隊長口中偶然得知,從不追問,只把父親的工裝熨得平整,連領(lǐng)口風紀扣都扣得嚴絲合縫,那是父親的軍人驕傲,她得替他守著。
最難忘那年暴雨,父親原定歸家卻沒蹤影。母親守在電話旁,每隔半小時撥一次運輸隊號碼,聽筒忙音比雨聲還焦心。深夜電話通了,父親聲音沙啞如砂紙:“油罐車陷泥里,剛拖出來,別擔心。”掛了電話,母親轉(zhuǎn)身進廚房,灶火“呼”地升起,窗外雨還瓢潑。天快亮時,院外傳來熟悉引擎聲,父親渾身是泥,工裝濕透貼在身上像泥殼。母親沒責備,先遞上一碗熱姜湯:“快喝了暖暖身子。”后來我才知,那晚母親在沙發(fā)坐了整夜,燈沒關(guān),眼望窗外。也從那以后,母親攥著攢的錢給父親買了手機:“再也不能找不到你了。”
如今我長大成家,父親單位的油罐車換了新模樣,“中國石油”的字樣紅得醒目。父親摸著新車笑:“老伙計都換了新衣裳。”那年春節(jié),一家人圍坐飯桌,父親給爺爺敬酒后,又給母親夾紅燒肉,聲音略低:“這輩子最對不住你,讓你受太多苦。”母親笑著搖頭,眼角皺紋藏著溫柔:“你守石油管道,我守咱們家,都是過日子,沒啥苦。”窗外煙花炸開,照亮墻上老照片,那是父親剛參軍的模樣,穿軍裝,眉眼青澀卻透著英氣。
原來愛情從不是花前月下的纏綿,是戈壁灘油罐車的轟鳴與窗內(nèi)等歸人的燈火,是石油人肩上的責任與妻子針腳里的堅韌,是三十年不變的牽掛與默契。就像父親拉運的石油,安靜卻滾燙,滋養(yǎng)歲月,也把我們的家烘得暖暖的。
年記憶里,父親的出車總裹著晨霧。天剛蒙蒙亮,我扒著冰涼的窗欞望出去,他正繞著油罐車檢查輪胎,明黃色工裝的衣角在風里翻飛,像一面小小的旗。父親曾是軍人,退伍后成了石油運輸隊司機,方向盤從軍用卡車換到油罐車,三十年過去,指節(jié)老繭厚了,繞車三圈的嚴謹卻半分沒減。
母親總端著裹厚棉布的保溫杯追出來,杯壁凝著細水珠。“泡了枸杞,戈壁灘上風刀子利,別忘喝。”父親接過杯子時,粗糙指腹輕擦母親鬢角碎發(fā),只低聲說“照顧好老人孩子”,便利落地跳上車。引擎轟鳴里,車輪卷起的塵土迷了眼,母親站在原地,目光追著油罐車的影子,直到那抹黃融進晨霧。
父親的路在茫茫戈壁,運送石油的日子漫長,回家次數(shù)屈指可數(shù)。我記不清多少黃昏,母親對著日歷畫圈,紅圈是父親歸期,畫得格外重;藍圈是給爺爺奶奶送藥的時間,旁注“風濕貼、降壓藥”。奶奶有老風濕,陰雨天腿疼皺眉,母親早晚燒熱水敷腿,力道不輕不重;夜里還得摸黑查看爺爺?shù)慕祲核幨欠駢蛴?。有次我半夜醒了,見煤油燈光從門縫漏出,母親坐在燈旁縫補父親磨破的帆布手套,針腳密得像戈壁灘的沙棘叢,每一針都扎得實實的。
父親難得回家,總從帆布包掏出稀罕物。一串麻繩串起的戈壁玉,是他休息時撿的,透著戈壁粗糲;幾張裹油布的馕餅,是哈薩克族牧民所贈,掰開滿是芝麻香;還有一紙箱小白杏,他知道我愛吃,路過杏園再繞遠路也要買。他從不說路上的苦,沙塵暴來時,車燈照出一片黃,只能原地等;寒冬油管凍住,得抱噴燈一點一點烤,手凍紅也不停。這些事母親從運輸隊隊長口中偶然得知,從不追問,只把父親的工裝熨得平整,連領(lǐng)口風紀扣都扣得嚴絲合縫,那是父親的軍人驕傲,她得替他守著。
最難忘那年暴雨,父親原定歸家卻沒蹤影。母親守在電話旁,每隔半小時撥一次運輸隊號碼,聽筒忙音比雨聲還焦心。深夜電話通了,父親聲音沙啞如砂紙:“油罐車陷泥里,剛拖出來,別擔心。”掛了電話,母親轉(zhuǎn)身進廚房,灶火“呼”地升起,窗外雨還瓢潑。天快亮時,院外傳來熟悉引擎聲,父親渾身是泥,工裝濕透貼在身上像泥殼。母親沒責備,先遞上一碗熱姜湯:“快喝了暖暖身子。”后來我才知,那晚母親在沙發(fā)坐了整夜,燈沒關(guān),眼望窗外。也從那以后,母親攥著攢的錢給父親買了手機:“再也不能找不到你了。”
如今我長大成家,父親單位的油罐車換了新模樣,“中國石油”的字樣紅得醒目。父親摸著新車笑:“老伙計都換了新衣裳。”那年春節(jié),一家人圍坐飯桌,父親給爺爺敬酒后,又給母親夾紅燒肉,聲音略低:“這輩子最對不住你,讓你受太多苦。”母親笑著搖頭,眼角皺紋藏著溫柔:“你守石油管道,我守咱們家,都是過日子,沒啥苦。”窗外煙花炸開,照亮墻上老照片,那是父親剛參軍的模樣,穿軍裝,眉眼青澀卻透著英氣。
原來愛情從不是花前月下的纏綿,是戈壁灘油罐車的轟鳴與窗內(nèi)等歸人的燈火,是石油人肩上的責任與妻子針腳里的堅韌,是三十年不變的牽掛與默契。就像父親拉運的石油,安靜卻滾燙,滋養(yǎng)歲月,也把我們的家烘得暖暖的。
為您推薦


















